近年来,郑州师范学院紧扣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要求,面向区域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产教研创”深度融合,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与评价机制进行全链条重构,显著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助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提质增效。
一、聚焦德智融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OBE理念,对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梳理、归纳,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效协同、线上线下教学场景融通、课堂内外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深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类别 |
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 | 贾志娟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二、聚焦产教融合,形成“政企行校”多元共建机制
课题组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背景,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信创认证、华为认证等行业认证标准,形成“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与奇安信科技集团等多个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政企行校”协同发展的专业实践育人共建机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聚焦理实耦合,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以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团队、学生创新工作室等为载体,贯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各个实践环节。
四、聚焦研创融合,促进教研、科研成果转化
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面向信创国家战略,凝练学科内涵,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建设高素质科研团队、将社会服务融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汇聚“双创”要素,贯通技术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孵化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五、聚焦专创融合,搭建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双向支撑的工程实践平台
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植根专业知识体系,在校内搭建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双向支撑的工程实践平台。校外工程实践平台依据层次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中小规模工程实践项目嵌入项目设计。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办学,借鉴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模式。
目前,课题组已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样态,阶段性成果在校内外多点试运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计算机类竞赛奖300余项;二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计算机类学生高质量就业率多年稳居学校前列;三是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与资源共建,用更多真实工程项目与关键技术攻关反哺课堂教学,推动成果在省内更多高校与行业场景推广应用,持续深化产教研创协同育人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输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