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郑州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03月在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5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201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立足教师教育传统,提出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院校发展目标,明确了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类型、植根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和“教师教育做精做强、非师专业做实做优”的办学思路。2025年,顺应河南省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战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做精师范、做大应用、做强外语”的办学思路,提出全面推进实施“一五一十”发展战略。



办学条件。占地面积1001亩,建筑面积62.04万余平方米,各类实验实训室289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63亿元;有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7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94.4万余册、电子图书270.7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57个;建有云数据中心、可视化网络运维监控中心和万兆核心交换光纤主干校园网。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3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98人;具有硕博学位教师1161人,拥有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专业认证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名师等39人。


1001
占地面积
(亩)
62.04
建筑面积
(万余平方米)
289
实验实训室
(个)
1339
教职工
(余人)
3.63
仪器设备总价值
(亿元)

人才培养。设置二级学院19个,全日制在校生19932人,开设5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现有3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家政学专业软科排名全国第四、1项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6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产业学院、4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已累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5万余人,郑州市县市区32.8%的小学教师、25.2%的初中教师、51%的小学校长、41%的初中校长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


教学科研。现有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含教师教育成果奖)3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主编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项、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33项;建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国家众创空间1个。有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创新平台(基地)3个、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

社会服务。建有国内首个国家中心城市研究智库,被河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连续6年发布高水平决策咨询报告和系列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河南(郑州)分中心设在我校,重点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创新、项目策划等工作,承担12项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项目。

  • 国际合作。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4个国家的2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联办2个本科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埃塞俄比亚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承担吉尔吉斯斯坦、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相关研修任务或线上教学项目,每年选派师生赴国(境)外进修学习,接待多批次国(境)外参访团来校考察交流。

  • 建校70多年来,学院秉承教师教育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为河南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依法治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为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特别是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50多项。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面对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新机遇,郑州师范学院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内涵建设,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