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ews
学校新闻>网站首页当前位置:

特教师资培育密码——《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2025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校教育学部魏亚丽博士撰写的文章《金奖背后的特教师资培育密码》。文章聚焦我校特教师资培育40年改革实践,系统展现特教师资培养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中国教育报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教育专业媒体传达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平台,其报道和评论常被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作为执行参考中国教育报的权威发声,标志着我校从“领域深耕者”向“国家标准贡献者”的跨越,为成果推广搭建了“政策-实践-媒体”联动通道,加速了特教师资培育经验从院校层面向全国辐射

原文如下:

金奖背后的特教师资培育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20  作者:张利军 魏亚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魏亚丽)春意盎然的4月,湖南长沙,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现场,一场无声的“对话”震撼全场——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大四学生高静雅立于舞台中央,指尖流淌的手语与肢体舒展的舞蹈交织成诗。

“我想用舞蹈为特殊孩子打开一扇窗。”聚光灯下,高静雅用手语郑重比出“舞动奇迹,点亮心灵,用特殊舞蹈传递爱与力量”的青春宣言,立下成为特殊教育舞蹈教师的职业愿望。成绩揭晓,当大屏幕亮起“金奖”二字时,台下师生热泪盈眶。

近日,记者在郑州师范学院见到了刚从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实习回来的高静雅。在手语教师、辅导员陈晨的翻译帮助下,记者对这名“特殊”的金奖选手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热爱舞蹈,从大一入校开始,我就想将来做一名特教舞蹈老师。感谢学校的培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同时还根据我们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建立了成长档案,分别给予具体的指导,让我们的职业梦想一步一步走进现实。”高静雅说。

作为全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郑州师范学院近年来构建起“课程链—实践链—发展链”三链融合的育人体系。在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玉向看来,金奖的突破恰是该体系的集中呈现:“我们为每位特教专业学生从大一起就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将课堂学习、技能认证、社会实践纳入量化评估,实现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蜕变。”

“四大课堂”和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培养,将“三链”有机融合。其中,“四大课堂”包括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的第一课堂、依托特教学校和康复中心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拓展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第三课堂,以及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公益演出等强化社会责任的第四课堂。

“‘四大课堂’构建起了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融通的立体式职前培养模式,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院党总支副书记吴筱玫向记者介绍,“同时,在职后阶段,我们还依托‘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河南省特殊教育课程联盟、智慧特教云书院等,建设既包括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分享,也涵盖教学方法创新与改进、教育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的课程资源,保证毕业生职后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在校内有特殊教育实训中心、康复治疗室、艺术治疗工作室、睿梦儿童康复中心等,同时在全省各县区还建立有我们学院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我们汲取营养,得以快速成长。”该院师范生柴梓涵刚上大二,便已荣获河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的铜奖,她的职业规划也是当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

“理论奠基+技能强化+‘临床’实践+职后续航”的四维锻造,使该院毕业生很快成为各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更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洛阳市老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刘文婷,全国最美教师、安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梁琰等一大批特教师资典型。

“学校将顺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师资培养方向、人才类别和能力素养,并借助学校在河南省特殊教育界的领军地位,加强与政府、残联、社会各界等的联合,竭力为特教一线输送‘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好’的新时代高质量师资。”李玉向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505/t20250520_2111346283.html

  

  撰稿:魏亚丽       供稿单位: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