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tice
通知公告>网站首页当前位置:

理论学习文章: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就,对于新形势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和回答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重大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面临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我们党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判断、新概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重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形成的这三大理论成果整合为一个科学体系,是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就一脉相承而言,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全局,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理论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世界发生了大变动大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解决时代新课题,迎接时代新挑战,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进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及其成果,引领和推动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近些年来,理论界出现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企图造成思想理论上的混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旗帜,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把意志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思想上的有力指导和理论上的坚实基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根据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党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地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处在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如果应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切实把党的建设搞好,真正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黄龙保 王玉周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