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期间,“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热议话题。近日,我校自然博物馆馆长、省鸟类专家李长看教授接受《河南日报》采访,就“南飞鸟儿为何停留在黄河岸边越冬”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贡献师院智慧。
黄河横亘我省东西,流经28个县(市、区),沿线湿地面积213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2.67%,现在这片广袤湿地不仅成为候鸟在南迁途中的“加油站”,也是许多候鸟南下越冬、北上繁殖的“终点站”。是什么吸引南飞鸟儿不远万里,执着赶赴“黄河之约”?
李长看提到“鸟儿来此不易,它们是一个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灵动标杆”。黄河湿地上飞鸟云集,像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等珍稀野生鸟类更是从无到有,由少至多,这正体现了黄河湿地的治理成效。食物丰足了、环境安适了、人为干扰少了才能吸引更多湿地精灵。
李长看更是研究孵化出国内首例经人工辅助孵化出生的青头潜鸭,这得益于他长期对青头潜鸭进行的种群监测。作为珍稀野生鸟类,青头潜鸭不仅会飞,比起只能把颈部伸进水中捕食的天鹅、绿头鸭等,它更是游泳健将,能潜到水底觅食。但是青头潜鸭胆子极小,一受到惊扰就会弃巢。孵化的鸟蛋就是从一只老鸭丢弃的鸟巢里收集而来的。“一开始把孵化任务交给一个鸟园里的火鸡,总担心火鸡个头大把蛋压碎。后来碰巧一只赤麻鸭坐巢,就把它们混进去了。”李长看说。直到去年6月底,两只青头潜鸭雏鸟出壳,李长看不敢再“糊弄”赤麻鸭,赶快把雏鸟拿走喂养。养到120多天,眼看壮实了,又把小鸭送回它们的出生地。
“鸟儿不会主动争福利、要待遇,能够拿出什么样的‘颜值担当’,完全靠我们人类的自觉和自省”李长看说,想把“候鸟”变成“留鸟”,更需付出努力。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相信会有更多力量加入治理行列,真正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