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ews
学校新闻>网站首页当前位置:

我校举行乔叶文学创作座谈会

座谈(1).jpeg

12月20日下午,在我校综合楼11楼第二会议室,举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莽原》杂志社合作论坛”的第一期活动——“乔叶文学创作座谈会”。参加研讨会的有《莽原》杂志社的主编王安琪老师、副主编杨雪琴老师,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张宇、副主席乔叶、冯杰,郑州师范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孙先科,学科团队成员白玉红、郑积梅、尹诗、张延文、任瑜、杨煊、刘鹏、郭浩波、孔会侠。

在此次座谈会上,王安琪主编首先谈了他的构想,总结了新时期文学的经验以及新时代文学的进程怎么梳理等问题,他强调师院有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专业研究团队,双方可以进行合作,互相交流,实现双赢。

接着孙先科校长就我们的学校形势、学科情况和建设任务,进行了介绍。我们学校的三个重点学科,是我们学校准备重点打造的学科和发展方向。学校刚刚经历过本科合格评估,进入下一个阶段后,将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有一到三个重点学科与学校评估捆绑在一起来验收。但学科评估考察的主要是研究能力,需要我们这个团队有高水平的成果出来。感谢莽原这个平台,它刚好与我们这个学科的河南作家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希望我们会有互补的、双赢的收获。

围绕着乔叶的文学创作,作家和团队成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话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乔叶从散文到小说的创作文体,为什么发生转变?乔叶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辨识度在哪里?这代有一定创作成就的年轻作家,想要再生长,主体需要完成哪些?乔叶作品的风格有哪些?另外,大家还就乔叶的代表作《最慢的是活着》、《拆楼记》、《认罪书》做了相互启发的交锋讨论。

孙先科校长指出,从散文到小说,这两个文体的转变不是随意的事情,可能和这两个文体的特征有关。散文是主体意识强的问题,小说是要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是杂语的,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相互交错对话的场所。世界很复杂,作家随着成长,发现仅仅从自己出发的意识解决不了了,就发生了转向。文学呢,说到底是如何审美地把握世界的问题,是如何深度介入到复杂广阔的现象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问题。当下年轻作家的创作呢,有身份过分单一的局限,把这些作家的观点看法看透以后,会发现只是一套言辞。紧接着,他列举了鲁迅、阎连科、张宇的例子,强调了作家拥有多重身份的必要,视野超出海平面的必要。

学科的团队成员们,在自由的氛围里,也纷纷各陈己见,表达了对乔叶创作和由此带来的文学发展中的某些问题的观点。最终,此次座谈会在作家和评论者观念不断碰撞、相互启发中落下了帷幕。